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世界大象日于2012年设立,旨在呼吁人们关注身处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2025年的主题是“象往家园 中国守护”。
目前,我国大象保护情况良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云南省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经增长到300多头。
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到300多头
云南省林草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长到现在的300多头,分布区现在已稳定在3个州市、7个县市区。
云南已修复建设亚洲象适宜栖息地2万余亩,编制完成《收容救护亚洲象康复饲养技术规范》等8项云南省地方标准,实现了我国亚洲象保护标准零的突破。
象群搭起“爱的凉棚” 象宝宝悠然入眠
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谷,是目前国内唯一对公众开放,可近距离观看野生亚洲象的地方,这里生活着近80头野生亚洲象。
炎热的午后,象群迎来了一天中难得的小憩时刻。象群里有几个“显眼包”,也是大伙儿心心念念的象宝宝。午后的阳光格外“热情”,但无需担心,它们身边有“长辈和兄弟姐妹们”的呵护。看,象群搭起了“爱的”凉棚,象妈妈用大耳朵当“小风扇”呼呼送风,哼唱着“摇篮曲”。在这份呵护下,象宝宝们悠然入梦。
大象过“独木桥” 上演“吨位级”平衡赛
大象的生活同样很精彩。一场别开生面的“亚洲象运动会”在丛林间的独木桥上拉开帷幕。直径不足半米的桥面,俨然成了这群“吨位级”选手的竞技舞台。
亚洲象号称“森林之王”,被称为“灵活的胖子”。但眼前这根独木桥似乎有点“超载”,挤满了大象,一头、两头,还有第三头。谁能站稳脚跟,一拼身躯,谁更能“扛”;二比底盘,谁更稳;第三招更是绝了,独木桥上还可以“倒车”,直接可以安排一场大象“运动会”平衡木专场了!
放归象“阿宝”融入野象群 正在求偶
不少人始终牵挂着2024年5月被放归自然的亚洲象阿宝,它是中国首例,也是目前唯一一头回归自然的救助象。现在的阿宝过得怎么样?
通过航拍画面,可以看到阿宝一边在雨林里悠闲地遛弯,一边享用草本“下午茶”。在亚洲象预警App上,可以看到它刚刚睡了午觉。
监测员介绍,阿宝活动半径变长,已融入了野象群。前不久,阿宝还追着“然然家族”,想和一头母象谈恋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介绍,亚洲象嗅觉、听觉都特别灵敏,阿宝走的那条路和“然然家族”10分钟20分钟前走过的路是一模一样的。
监测员还观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了求偶成功,阿宝还帮着母象看护小象。在一般情况下,成年公象并不会带着小象一起走。
周晨浩表示,因为阿宝属于发情期,可能尝试利用这种方法来靠近母象。
“短鼻家族”的奇幻旅行
4年前,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短鼻家族”,经过多天的“任性远行”后,再次返回栖息地。它们的“生态之旅”引发了大量关注。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这个大象家族的“奇幻之旅”。
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开启一场有趣而又任性的旅行。旅途中一头象宝宝降生,还有两头成年象中途“反悔”在元江折返。随后,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进入普洱,并一直北上。
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
2021年4月,17头亚洲象进入玉溪市元江县,随后2头公象在元江离群,返回普洱,象群数量减少到15头。
2021年5月16日至7月7日,象群在红河、玉溪多个地方逛吃逛喝,享受旅行。
12月9日,暴走旅行团终于回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在这场奇幻旅行中,身处人类聚居区的大象不仅没有远离人群,反而十分“豪横”,像一群放暑假出来郊游的熊孩子。在高速路上散步,在街道上打闹嬉戏,在水塘里泡澡,在树林里睡觉。路过村寨时尝尝村民们的玉米,又一不小心踩坏了村民家中的菜地,这群“熊孩子”不仅没有被驱逐打骂,反而被村民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无论是打架偷吃,还是闲逛睡觉,象群一度霸屏网络,成了大家每天都要追更的明星事件。
从出圈到归巢,人们一路护象,全程记录,大象玩泥巴、大象戴草帽、大象开水龙头、大象打架、大象滑滑梯、象宝吃奶、幼象泥巴浴这些画面,萌翻了观众,温暖了世界。
记者重访北上南归的“短鼻家族”
回归栖息地4年,“短鼻家族”的近况如何?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记者跟随野生亚洲象监测员来到了大渡岗乡寻找“短鼻家族”。根据监测员的经验,“短鼻家族”经常在接近傍晚时从热带雨林深处走出。别看“短鼻家族”北迁见过“大世面”,但它们在大象种群中是比较腼腆的一个家族。
周晨浩介绍,“短鼻家族”都在森林的深处进行活动,远离人类的生产生活区,他们监测时两次机会拍到它。
为了尽可能不打扰大象家族,监测大象一般是通过无人机在距离大象种群300到500米的地方观察。也许是因为这两天天气凉爽,象群悄悄出动了。借助无人机,不仅看到了“短鼻家族”,还看到了结伴而行的另一象群——“大缺耳朵家族”。
周晨浩介绍,“短鼻家族”包容性还比较强,能容纳它们几个象群,甚至可能出现两三个象群合在一起的一个情况。
亚洲象通常由母象带着小象聚群组成“家族”,两个或多个家族相聚,妈妈们一起“遛娃”。在无人机画面中,可以看到“短鼻家族”北上旅途中生下的象宝宝健康成长,已经度过了4岁生日。这两年,这个家族象丁兴旺,又添了两头小象。
周晨浩介绍,两只小公象它玩闹的时候可能不注意分寸,母象会采取制止的行为,像母亲教导孩子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要打得太过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介绍,小象的存活率高,就说明整个野外种群的健康状态和发展趋势是比较良好,也充分说明栖息地自然环境、食物、水源等对它们提供了充足的生存保障。
目前,“短鼻家族”与“大缺耳朵家族”相聚,两个家族的28头象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西双版纳大渡岗乡附近稳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