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科大讯飞等联合研发的智能化工大模型2.0Pro亮相。这是我国化工行业首个大模型,它的问世,为化工行业实现“实验室一步跨入工厂”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通过构建体外生物转化系统,实现甲醇合成蔗糖,突破了依赖自然种植甘蔗和甜菜获取白糖的局限。
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能源基地和生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包爱科教授团队研究团队正尝试进一步探究光伏电站内外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效应及途径。
历时15年建设,总长4197公里的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这意味着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装上了电力“能量环”。
氢能,被誉为未来清洁能源的“明星”,正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然而,一个巨大的瓶颈阻碍着它的广泛应用:我们手上有大量现成“粗氢”,却难以高效、低成本地提纯和储存。
在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钙钛矿这项被誉为光伏“新物种”的技术,是否真到了颠覆行业的临界点?
星际气体云,作为恒星的“前身”,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依托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FAST”),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在一团星际气体云中,首次观测到了由超音速湍流主导的复杂丝状结构网络。这一成果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学》,为揭示处于结构形成早期的星际介质的演化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7月6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之一的广东肇庆浪江300兆瓦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交流励磁系统,在江苏常州通过工厂试验并正式下线。
7月20日,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辅助监测系统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启动建设,这一系统旨在面向国家未来大科学装置布局需求,构建具备自主可控、全天候、高海拔适应能力的台址环境监测能力体系。
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月壤中各种磁性矿物,以及它们独特的磁性是怎样产生和保留下来的,揭开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土壤磁性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