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古树名木众多,从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到峻岭连绵的皖南山区,从岗峦起伏的江淮丘陵到巍峨挺拔的大别山区,都能见到古树的身影。
为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安徽省林业局认真开展资源普查,积极实施抢救复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有5株古树和3个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名单”。散落在安徽大地上的3万多株古树名木,似点缀在绿水青山美丽画卷上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以年轮为笔,书写着生态变迁的密码,见证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建立保护长效机制
黄山迎客松屹立在海拔1600米的峭壁上,历经千百年风霜,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黄山风景区分别于1981年和2013年为迎客松、黑虎松设置专人守护岗位,实行全天候守护。丁丁自2016年起担任守松人,协助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完成迎客松的日常巡护和监测工作。他每天早晨6点半开始巡护观测,了解迎客松枝丫、松针、树皮的细微变化,检查支撑架、拉索、防雷设施情况,利用无人机对迎客松周边环境进行巡查。“我们白天每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每半小时就要巡护一次。夜间根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随时起床查看情况。”丁丁说。黄山风景区还出台了古树名木树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一树一批人”管护。
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日常守护 侯晏摄
为加快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长效机制,安徽省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保护的原则,安徽建立了全省古树名木电子档案,详细记录GPS坐标定位、特征、树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等信息,录入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并对纳入系统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同时,结合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所属责任区林长职责,明确古树名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养护责任书,落实古树名木的养护责任。
不断加大依法保护管理力度。安徽省于2009年通过了《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了古树名木认定、养护、管理、法律责任等,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安徽省林业局联合省公安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活动;和县法院和肥西县法院分别就散生古树名木和古树群发出司法保护令。
由于古树名木普遍树龄较高,遇到极端天气和病虫害影响时,容易造成倾斜、倒伏、折断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安徽省各地创新古树名木保护方式,通过实施“保险+古树名木”模式,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桐城市、淮南市等地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古树名木综合保险合作协议,为古树名木投保“林长制国元护林保”。保险期间因意外事故、气象灾害、病虫害等因素造成古树损失和施救等费用,均由该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负责赔偿。
一树一策保护复壮
在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西峰后高村的一株千年重阳木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乘凉、聊天,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这株古树高20余米,树干需8人合围方能环抱,3根巨枝向外撑开,形成覆盖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庞大绿荫。
岁月的侵蚀让千年重阳木出现了主干空洞、树枝枯败、叶片萎缩等现象。据马鞍山市当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总工程师李明道介绍,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并聘请古树专家制定复壮方案,采取设立围栏、拉纤加固、挖沟复壮、封干灭虫、修剪疏枝、安装避雷针等复壮措施,让千年古树重焕生机。“村民们将这株古树视为神树,非常支持保护工作。原来古树旁有一户村民居住,后因房屋影响了古树生长,村民主动拆除房屋改址重建,为古树让路。”湖阳镇党委副书记陈海波说。
安徽科学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修复工作,根据古树名木生长情况、立地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树施策,科学制定“一树一策”养护方案。对古树名木受损,出现生长衰弱、濒危症状的,及时安排专家会诊,组织专业队伍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复壮工作。安徽省财政从2018年开始安排古树名木保护经费,已修复542株一级古树和名木。2025年,安徽省林业局计划抢救复壮一级古树和名木56株。
安徽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修复。合肥市不定期组织专家对全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各县(市、区)针对古树名木生长衰弱、濒危等情况,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施救和复壮。庐阳区选择明教寺内的一株三级保护古银杏树作为试点样树,安装了古树安全卫士数据采集测试仪。测试仪通过各种类型智能传感器的信息整合,对古树生长状态进行多维度智能监控,及时发现古树生长问题,并在异常气象时快速报警通知,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古树的健康生长。
黄山风景区强化“一树一策”保护,每6年组织专家对迎客松等古树名木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和综合保护。黄山风景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迎客松倒一枝弹性支撑杆升级和树体物联网风险监测系统、黄山风景区重点古树名木防断裂倒伏风险性评估、黄山松空洞无损探测及腐朽防治研究、迎客松3D数字化建模、树体数字化倾斜测量监测等保护项目研究。景区还加大重点古树名木保护设施建设,相继实施完成了迎客松、黑虎松保护设施防雷系统升级工程、迎客松应急保护平台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了迎客松区域小型气象观测站、保护专用监控设备及红外线入侵报警装置等各类保护设施。
“2008年冬季冰冻雨雪灾害时,我们连夜从山下运毛竹上山给迎客松搭建脚手架,并从2009年开始建设应急支撑平台。我们还给迎客松安装了双向双刚度支撑管,使树木有一定摆幅空间,枝条在微风条件下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在风力较大时有一定摆动限位,提高古树的抗倒伏能力。”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资源保护管理科科长吴俊告诉记者,景区还为迎客松安装了力学传感器,监测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拉力和压力,为后续的支撑保护提供数据依据。
合力守护自然瑰宝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历史与乡愁。古树名木是稀缺资源,一旦失去便不可再生,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守护。
安徽省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二级调研员姚建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徽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省绿化委员会先后编辑出版《安徽古树大观》《安徽古树名木》等书籍,各地也相继编印了《池州市古树名木》《宿说古树》《徽魂——徽州古树写真》等画册,增强公众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安徽省林业局深入领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将古树名木保护与安徽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和黄梅戏文化等“五大文化”相结合,遴选有文化代表性的古树名木,讲好古树故事,弘扬古树文化,推进古树公园建设,建立健康巡查制度,健全日常养护机制,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所蕴含的文化和生态价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各地纷纷探索创新保护宣传模式,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宣城市举办省内首次古树名木冠名权公益拍卖会,对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3株古树的3年期冠名权进行拍卖,吸纳社会保护资金近10万元。合肥市上线“合肥古树名木”微信小程序,市民可通过扫描古树名木保护牌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了解古树名木详细信息,并可进行咨询、留言等互动。黄山市祁门县积极探索“古树+文化”“古树+旅游”“古树+乡村振兴”模式,开发西塘、桃源、磻村等古树主题民宿,建设了文堂、环砂、平里等古树乡愁记忆古村落,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森林资源,极其稀缺、珍贵。姚建林表示,下一步,安徽将继续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新模式,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安徽省古树名木和古树公园智慧感知系统,持之以恒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为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安徽增绿添彩。(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