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湿地守护计划”聚力守护生命摇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5-09-09 15:54:15

字号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立40年来,一直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身于国土绿化、自然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将湿地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201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湿地守护计划”公益项目,聚焦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先后与宝马集团、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外运敦豪等爱心企业和腾讯公益、微公益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发起“BMW美丽家园行动”“‘菲’鸟的家·湿地守护行动”“湿地精灵守护计划”等项目,积极实施湿地综合保护计划,通过修复重要物种栖息地、提供巡护监测设备、开展湿地保护自然教育活动等举措,聚力守护生命的摇篮,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家园。


改善生境,守护湿地精灵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辽河入海口,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区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域。2021年,“湿地守护计划”公益项目在辽河口保护区落地,通过保护修复保护区内重要物种栖息地,促进湿地植被恢复和湿地面积扩大,为丹顶鹤等鸟类提供丰富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如今,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丹顶鹤大陆种群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通过人工繁育,成功繁育531只丹顶鹤,野化放归255只,为丹顶鹤野生种群扩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入海口,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成百上千只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在此繁衍生息。项目积极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并聚焦珍稀鸟类朱鹮种群的繁衍壮大,着力营建朱鹮栖息地。


在山东黄河口,项目扩种了45亩黄蜡林,保育珍稀林地,营造90亩柳树、白蜡、桑树、梧桐等混合生境,为保护区鸟类创造适宜栖息条件。同时,在黄河北岸黄河口管理站西侧区域种植柽柳、桑树、梧桐等混合林,建成6.5公里防护林带。


为了让朱鹮在更舒适的家园生活和野化训练,项目在黄河口管理站朱鹮繁育基地建设700亩朱鹮栖息地,同时进行泥鳅鱼苗放流,为朱鹮建立稳定、充足的食物链,推动朱鹮种群恢复与湿地保护。


自实施朱鹮野化放飞项目以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的朱鹮已适应当地气候环境,2024年成功繁殖幼鸟20只、野化放归6只,朱鹮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苏中部沿海,东临黄海,西襟淮扬,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保护区之一,也是丹顶鹤等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项目在江苏盐城开展了小微湿地植被修复等工作,通过植被修复、增殖放流、自然保育等举措,提升小微湿地生物多样性。


项目在湿地补充恢复浮叶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优化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为游禽、涉禽及鱼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投放中华圆田螺、沼虾等底栖生物和鲫鱼、草鱼等体型较小的鱼类,放养少量大型鱼幼苗,丰富水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食物。项目还建设灌丛驿站、砾石花园、生态浮岛、人工鸟巢等保育设施,完善野生植物生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从渤海之滨到黄河入海口,再继续向南,在广东湛江九龙山新种植的42亩红树林扎根生长,云南丽江拉市海百亩大麦田成为候鸟迁徙路上的“补给站”……


“湿地守护计划”始终以扎实的行动改善湿地生境,为湿地精灵营造更好的生境,守护生物多样性。


科技赋能,提升管护能力


为推动提升湿地保护区管护能力,“湿地守护计划”项目通过科技赋能,为保护区提供监测设施与智能巡护设备,助力开展生态监测和研究工作。


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一半在水里、一半在陆地上。这是“湿地守护计划”项目联合宝马集团捐建的“美丽家园——鹤乡”生态观鸟屋。


观鸟屋配备了现代化的监测和互动设施,包括电子大屏、无人机、高清摄像头,公众可以在这里观看鸟类实时活动情况,工作人员也可以监测周边核心区鸟类和生态环境状况。


2024年,世界候鸟日之际,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为野化放飞的20只丹顶鹤戴上了“卫星跟踪器”。这是“湿地守护计划”项目资助的保护区水体保护和旗舰物种丹顶鹤保护研究的重要一环。


“大自然才是丹顶鹤真正的家。”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类繁育保护站技术人员赵仕伟说。通过这些“卫星跟踪器”,科研人员可以实时了解人工繁育的丹顶鹤野化放飞后的迁徙路线,研究它们如何回归大自然,进而更好地保护丹顶鹤。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在黄河口管理站、大汶流管理站和一千二管理站布设安装了气象、水质和土壤环境监测站。其中,气象监测设备为保护区的生态巡护、管理和生态旅游活动提供实时准确的气象数据,水质检测设备用于监测不同季节特别是调水调沙生态补水阶段的水质条件变化情况,土壤监测设备用于观测保护区在降雨、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土壤性状和不同时间的变化。


这些时间连续、大尺度空间分布的生态环境数据可以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执行提供数据支撑,促进生境持续改善。


监测设备助科研,巡护设备护安全。项目还为辽河口和黄河三角洲等重点保护区配备了6辆巡护车和2辆动物救援车,显著提升保护区的机动巡护和应急响应能力,有效打击非法捕猎、破坏湿地资源等违法行为。


截至2023年底,辽河口保护区3辆巡护车累计行驶77606公里、完成830次巡护,监测到133余种鸟类、29种野生植物;2辆动物救援车累计行驶7724公里,成功救助多只野生动物,为湿地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公众参与,共护生命摇篮


湿地保护是一项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项目积极推进公众教育,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吸引更多人广泛参与湿地保护,共护生命摇篮。


为让更多人直观感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和保护措施,项目积极开展亲子自然探索营、自然科考等公益活动。志愿者们一同参观鸟类专题博物馆,走进鸟类科普园,到湿地滩涂进行户外观鸟,实地感受湿地生态之美。


“我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了白鹭,因为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第一篇就是《白鹭》。语文老师说,她去看过白鹭,我当时很向往。今天我也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白鹭,感觉很有意义!”参加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探索之旅后,一名小志愿者分享了她的感受与收获。


“湿地讲堂”也是“湿地守护计划”项目开展的一项重要公众教育活动。2022年和2023年,“湿地讲堂”在辽宁盘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五期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当地居民参与,每期活动平均有200名学生参加。工作人员和专家为参与者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动植物保护、自然观察技巧等知识,提高了青少年和社区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的意识。


项目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综合线上线下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湿地保护并参与其中。


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小河保护站,有一座“黑嘴鸥全球最大繁殖地”地标雕塑,融合了黑嘴鸥、巢穴、红海滩、辽河水流等元素,以“物”为媒,向来来往往的人们生动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项目编撰发布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学课程手册》《闽江之珠——闽江河口湿地迈出申遗第一步》等手册,策划摄制《生命之源——盘锦国际湿地城市》《闽江河口湿地的中华凤头燕鸥》等影像作品,以文字、影像为媒,科普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


王安东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在他的协助下,“湿地守护计划”项目编制了具有保护区特色的自然教育读本,并在保护区开展生态科普讲解培训、湿地教育讲堂以及鸟类迁徙、繁殖线上直播宣传活动,提高了黄河口地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生命之根系于大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它的美丽和生机负责。”王安东说。


为扩大影响力,推动湿地保护理念广泛传播,项目同微博、腾讯等平台合作,借助互联网以多元互动形式增强公众参与感。在微博平台,项目推出“美丽家园——自然观察小程序”,将游戏设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吸引了近20万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通过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平台,开展两场湿地科普直播活动,共吸引575万人次观看,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教育的公众影响力。同时,在腾讯公益平台推出“与BMW守护大美湿地”“‘翩翩朱鹮 美好家园’一块走”等公益捐步活动,以公众捐赠步数、企业配捐善款的形式,将公众的日常行动转化为保护力量,让公众切实参与湿地保护。


从改善栖息地、到科技赋能、再到推动公众参与,无论是企业捐赠、个人参与,还是科技支持、媒体宣传,中国绿化基金会以“湿地守护计划”公益项目为平台,凝聚点滴力量,保护大美湿地,让生命的摇篮永续繁荣。(李圣薇)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