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要素中的重要构成,其规模化的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为重要的标志。与‘源网荷’三方规模体量相比,‘储’的规模决定‘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质量,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同时关系着消费侧用能质量和经济性。”在近日召开的世界储能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指出,“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将与“源网荷”各环节进一步融合,从而在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支撑用户灵活低碳用能等方面发挥着比“十四五”时期更为重要的作用。
胡明预判,为满足2030年全国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用电需求,促进28亿—30亿千瓦时左右新能源消纳,预计“十五五”时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3亿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突破,已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分享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40%,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锂离子电池总产量1170吉瓦时,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全年单体锂离子电池出口量39.1亿个,同比增长8.1%,出口额达611.2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进一步攀升至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5年增长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
通过灵活调节、快速响应等功能,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已逐步从补充角色走向主体支撑。
胡明介绍,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570小时,同比增加超100小时,尤其今年在顶峰时段电力保供发挥重要作用。新能源大基地配置储能设施,有效提高了“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输电能力和效用水平。新型储能已经成为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保障。
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介绍,作为全球装机容量第二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在储能领域持续深耕、创新实践,推动储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构建起储能全场景应用布局,在江苏建设350兆瓦全球最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山东投运全国首个火电机组调峰调频模块化熔岩储能项目;在甘肃建设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配置60万千瓦/120千万时储能项目,年消纳新能源电量8.4亿千瓦时;在浙江率先建起全国首个接入实时调度系统的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换电站、楼宇空调等资源,通过秒级快速响应的协调控制技术,实现了储能与负荷的动态匹配,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的商业模式。
发挥更为关键作用
新型储能保持快速增长已取得业内共识。
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2027年底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显示,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超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3亿千瓦。
在胡明看来,新型储能对新型电力系统支撑作用将更为显著。在电源侧,新型储能与新能源耦合是提升系统能量密度的关键手段。通过系统性优化电站、柔性光储、柔性风储技术,主动改善新能源出力特性,提高新能源能量密度,使其尽可能接近传统电源特性水平。“十五五”期间“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外送要求进一步提高,清洁电量占比要求提高至不低于60%,为满足基地新能源送出要求,需要配置的新型储能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在电网侧,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为主,是未来电力保供、系统调节的重要手段。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望进一步提升,特别适用于电网侧储能应用。在输电走廊紧张的中心城区、电网末端、偏远地区,临时性、季节性负荷过载的地区,通过建设新型储能可有效缓解输电阻塞,提升电网末端供电能力,替代输配电设施投资。
在负荷侧,新型储能支撑各类用户灵活低碳用能,探索应用场景创新。通过储能,主动避峰填谷,提高用电可靠性,降低用电成本。虚拟电厂、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创新应用模式或场景均需负荷侧储能发挥功效。
“孤儿电站”等问题亟待重视
安全稳定、可调可用是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前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随着储能系统调用的频率提高,储能电站安全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究其根源,近年来新型储能行业无序扩张,价格竞争激烈、产品参数虚标和虚假宣传、技术同质化问题环环相扣,愈演愈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坦言,3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八成,近期某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过0.4元/瓦时,严重偏离成本。恶性低价必然带来减料减配,为行业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有的企业不在研发上发力,只在产品参数上做文章,在质保、寿命上却“拍脑袋”。从运行效果来看,部分项目的实际运行寿命远低于这些企业的承诺,甚至不到承诺时间的25%。
目前,我国累计注册储能企业已超过30万家。全面市场化将加速行业洗牌,大批企业3年内将会被淘汰,导致一大批“孤儿电站”即将涌现——即企业已经关闭,电站没人维护。
这些问题是“十五五”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曾毓群认为,必须构建包括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面向零碳未来进行创新的产业生态。
“总体而言,‘十五五’是规划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新型储能是重要的发展支撑,要坚持规划前瞻引领,统筹推进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协同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不断完善市场和价格机制,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胡明称。(卢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