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贝伦会展中心外高大的热带树冠落在地上,亚马逊的空气湿润而温柔,带着植物特有的香气。COP30中国角的“央企绿色低碳行动实践”边会即将开始,中外来宾带着期待与专注陆续落座。

轮到宋明霞发言时,她从容站起,没有携带厚重的文件,只将一本的绿色绘本放在面前。封面在会场的光线里泛着仿佛叶片般的柔亮。
她抬起头,轻轻说:“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本书的旅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回声
宋明霞讲述的,是一本书的故事。
那本绿色封面的绘本名叫《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不是厚重的政策解读,也不是技术路线图,而是一页页极其普通的生活画面:孩子骑车上学、妈妈关掉不用的灯、老人把剩菜打包好带回家……
她回忆,绘本诞生在冬天,在她与团队无数次讨论“如何让绿色低碳真的进入生活”的时刻。然而,当这本书带到国际会议上时,它走得比所有人预想得更远。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它一页页摊开;在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麻省理工学院、彭博社等称它为“来自中国的绿色礼物”;在德国,学者在电台节目里用轻柔的语言形容它:“像风吹动荷叶,它轻声描述什么是绿色生活。”
今年,在贝伦,COP30首席执行官 Ana Toni 再次提起这本书,说它呈现了COP30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宋明霞讲到这里时,会场里有人开始轻轻点头,这本书从生活里生长,却在世界的舞台上被重新打开。
在中国的日常里,绿色像种子一样生长
宋明霞翻开绘本,像翻开一段段生活的肌理。
一幅画,孩子伸手关灯。“减少一度电。”她说。
一幅画,一家人骑行在路边的树荫下。“这是中国常说的‘135绿色出行’——1公里步行,3公里骑行,5公里乘公交。”
一幅画,小女孩把没吃完的食物装进打包盒。“节约,是最柔软的环保。”
绘本里的绿色,不是概念里的绿色,而是生活里自然生出的绿色。它来自厨房里的细微瞬间,来自清晨骑行的风声,也来自夜晚关灯前那一秒的小小决定。“在中国,我们把这些叫作‘零碳微单元’。”宋明霞说,“如果一个家庭做一点,一个社区做一点,一座城市、整个国家再做一点……我们就会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会场有人轻轻举起手机拍下屏幕上的绘本页,绿色生活,被她讲成了一幅幅能看见、能触摸的画。
一个荷塘与80亿人,连成未来的绿色图景
故事的最后,宋明霞讲了一个她最喜欢的画面。
“在北京的平谷,有一片万亩荷塘。”她说,“盛夏的时候,荷叶连着荷叶,密密匝匝,一直铺到天光里。”她抬眼,看向会场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我总觉得那些荷叶像极了地球上80亿人。每一片都是独立的,但每一片都不可或缺。”
她表示,这就是她带着绘本来到巴西的原因——不是展示一个完美的样本,而是带来一种温柔的信念:绿色,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事。每个人都是一片荷叶,而所有荷叶加在一起,就是未来的模样。
掌声响起,带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温度,人们从故事的余韵里抬起头,看向台前那本绿色的绘本。
绘本被宋明霞轻轻合上,现场会议还在继续,但关于绿色如何从中国的一页页日常走向世界的故事,已经在每一位听众心里留下了位置。
这是一本书的旅程,也是80亿人的未来。(作者:中环报记者邢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