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朱鹮之乡”端起生态饭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25-11-24 14:19:40

字号

原标题 |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之乡”端起生态饭碗



朱鹮在汉江岸畔展翅.jpg

  朱鹮在汉江岸畔展翅飞翔。  薛 俊摄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被称为“朱鹮之乡”。


  暮色将至,蒙蒙细雨中,记者跟随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几名工作人员,在一处朱鹮野外夜宿地,等待着朱鹮归巢。


  很快,一群长喙凤冠、红首白羽,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掠过湖面,飞向湖心小岛,栖于茂密树枝上。


  朱鹮是鸟类的“活化石”,有着6500万年的生存史。上世纪中叶,由于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朱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981年,科研工作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经过40多年的保护,朱鹮种群日益壮大。


  “朱鹮的生存繁衍,依赖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多年来,我们逐步探索出系统保护模式——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实现人鹮和谐共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副局长路宝忠介绍,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突破1.1万只。


  在洋县,人们对朱鹮的自然家园悉心守护,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恢复天然湿地,避免使用农药化肥,为朱鹮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洋县朱鹮爱鸟协会会长华英是洋县草坝村人,对朱鹮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发现,群众加入朱鹮保护行列十分关键。2006年,他与当地爱鸟人士成立爱鸟协会。爱鸟协会经常开展爱鸟护鸟知识宣讲活动,不断提升人们对朱鹮的保护意识。


  “冬季天气寒冷、食物短缺,一些年老体弱的朱鹮容易生病受伤。当地群众每每遇到受伤的朱鹮,都会第一时间报告。”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曾键文说,病伤朱鹮收容救护工作是朱鹮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众提供救护信息,管理局工作人员及时介入,对维持种群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华英见证着朱鹮数量的持续增长,他说:“从上世纪90年代在我们村现身后,朱鹮一直在这里夜宿、觅食、繁殖。现在村民坐在家里就能看见朱鹮。”华英家门前有棵柿子树,每年春天,朱鹮都会在这棵树上筑巢繁衍。


  每年三四月份,是洋县旅游旺季。此时正值春日,油菜花海漫过天际,万亩梨花好似堆雪,朱鹮在林间湿地翩跹起舞,游客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动人画卷。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洋县当地也出现了一批“鸟导”,他们专门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拍摄路线规划、鸟类识别等服务。


  “观鸟热带来了游客,形成了由‘鸟导’到民宿餐饮再到研学的一整条产业链。”华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鸟导”一天最少有200元的收入。如果接待大型研学团,一天能挣1200元。去年,洋县共接待游客638.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0亿元。


  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为当地有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行走在洋县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有机”二字。据介绍,洋县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居全省第一,生产加工企业43户,有机产业产值达55亿元以上。


  守绿终换金,朱鹮与人和谐共生,“朱鹮之乡”端起生态饭碗,洋县人的生活水平节节高。(本报记者 蒋雪鸿)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