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的启动正助力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的提高。“全球现在已经有80个碳定价机制,包括37个碳排放交易体系和43项碳税,覆盖全球28%的碳排放量。”在近日举行的北京绿色交易所2025年参与人大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说,在我国正式启动碳市场之前,这个数字大约是24%。
8月1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收盘价为72.43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07%。而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72.48元/吨,较6月底跌幅为3.39%。在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看来,7月碳价呈波动下跌走势,从月初的74.28元/吨逐步运行至月末的72.33元/吨,价格区间有所收窄。
7月29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以下简称“绿色交易所”)举办2025年参与人大会,全面总结碳市场建设成果,并发布未来发展战略。大会披露,截至7月28日,全国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量接近24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亿元,国际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8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6.25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83.59元/吨,中间价为79.91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91.68,上涨2.49%;卖出价格指数为201.08,上涨3.45%;中间价格指数为196.46,上涨2.98%。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破6.7亿吨、成交额460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在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交易方式新增单向竞价。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4年。制度框架日趋完善、行业扩容逐步落地……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人民币。然而,今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一度承压下行,6月30日收盘价为75.02元/吨,较历史峰值回落近30%。此轮价格波动,是供需短期调整的常态表现,还是市场遭遇的发展瓶颈?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同时也是低碳技术突破与绿色转型“主战场”,能源化工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与应对这一现实挑战?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2025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迎来启动四周年。经过四年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成功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大高耗能产业纳入其中。三大行业纳入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的规模,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超六成,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碳价经历持续下跌后于6月出现回升,月末价格约为75元/吨。为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全国碳市场已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6月,在地方碳市场中,上海碳市场成交量最高,重庆碳市场成交量最低。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将满4年。从最初仅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今年覆盖范围扩大到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4个行业,超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注入了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