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已满五周年,中国发展“绿”意更浓。近年来,中国凭借一系列行之有效、脚踏实地的绿色金融实践,为全球绿色治理贡献了具有高度可操作性与借鉴价值的中国方案。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绿色变革中,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既是撬动资源配置的关键杠杆,亦是破解绿色项目融资难题、激活低碳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五年来,从绿色信贷突破42万亿元大关到绿色债券发行量位居全球前列,从碳交易市场稳步扩容到ESG投资理念深入人心,金融市场以创新为笔、以担当为墨,在实现“双碳”目标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回应。
9月19日,中环新能源(1735.HK)公告称与蚂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布局新能源资产通证化(RWA)、智能运营及碳资产服务,打通“实业运营-碳资产管理”,全链条迎价值重估,打造融合绿色能源实体、数字化技术、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近日,农行南平分行与福建省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延平区签署1000万元河湖碳汇挂钩贷款协议,并于当日完成放款。这笔款项将用于企业购买河湖碳汇,以抵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这也是全国首笔河湖碳汇挂钩贷款,填补了全国河湖碳汇金融产品的空白,是绿色金融与生态保护在地方实践中的融合创新。
碳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碳金融的本质是将碳市场中形成的配额和自愿减排量转化为资产与交易工具,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金融风险。此次《意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专门对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作出了深入部署。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将融资成本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深度绑定的金融创新产品正快速崛起。可持续挂钩贷款与可持续挂钩债券凭借“减碳可减息、转型能融资”的独特机制,成为连接金融活水与实体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纽带。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通过绿色再贴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等手段,强化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的激励,支持银行与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2.2万亿元,累计支持近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有效激发了技术要素创新活力。
刘锋指出,新版“绿色目录”与ESG评级行动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进入“标准精细化”“资本穿透化”“治理立体化”新阶段。未来需在“指标本土化”(如转型金融纳入评级)、“技术增信”(区块链溯源)、“人才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三方面突破,方可实现从“合规披露”到“价值创造”的质变。企业应把握政策窗口期,将ESG内化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真正的绿色,无需“漂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深化碳金融创新,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碳定价机制的核心是为碳排放赋予成本,将气候变化这一外部性因素内部化到经济行为和金融机构决策中。
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随着《意见》落地,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再是单纯的合规任务,而是影响碳市场履约、绿色融资成本和国际市场准入的关键考量与核心支撑。也有多家企业回应记者,《意见》明确了行业覆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司内部已经开展了碳盘查、碳核算相关工作,一方面带动供应链协同减排和披露,另一方面为统一可持续标准建言献策。